【修行人】時裝設計師Zephyr穿梭我與無我之「間」


按以往大學導師的非正式統計,在每年的畢業生之中,只有1%會創辦個人服裝品牌。事隔五年多,Zephyr現在才成為了那1%。他坦言早在十年前對時裝和製衣毫無認識,一次無意中看到已故時裝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在2008年發佈的The Horn of Plenty系列,發現原來時裝也可以充滿藝術價值。於是他在大學選科時便選讀了時裝設計。
畢業便入戲行擔任服裝指導助理:跟戲能教我放低「我」。

由學生成為服裝助理(簡稱:助服),到現在再推出首個服裝系列,經歷三個不同角色,他認為:「這段經驗的寶貴之處是先由有『我』,再學習慢慢放低『我』。」回想初學設計的日子,他說:「在學校裡設計時裝雖然自由度高,即便導師會給予一點意見,但(學生)唯一要考慮的就只有個人的審美標準和成績分數。」正因學生了無限制,設計導師也想盡辦法破除學生對衣服的成見,威逼利誘他們去反思衣服的本質,發揮創意,導引出那個猶如設計師DNA的創作哲學。這套哲學通常會反映在學生畢業作裡頭。上一輩的時裝設計師也觀察到,畢業之作最能夠反映其設計師的個人特色。
當請他再評論畢業之作時,他形容:「那純粹是我為了呈現一種感覺和形象而創造出來。」模特兒被綁上鑲有鈕釘的皮革面罩,十多個面罩從裙子裡層層伸延出來,連身裙上襯多一件重達十多磅的百摺仿毛皮外套,整個系列的材質和細節豐富。比較昔日的設計與今日的「間」系列,他說:「當時的我好少去考慮到顧客的需要、衣服的舒適度又或者穿著是否方便。而這個系列除了考慮舒適度外,還要方便穿著,希望藉這些衣服把一種感覺和温暖帶給客人。」
他花了五年多時間才有這個覺悟。
一畢業就正式開展了戲行生活,不時往來各地跟進拍攝,有時回港不到兩三天,一收到電話通知說要開戲,便又馬上飛走半年。他參與製作過的電影就有《恐怖在線》、《三城記》、《妖鈴鈴》、Netflix劇集《Marco Polo》和ViuTv的《娛樂風雲》等等⋯⋯不論是古裝,時裝,電影,電視劇集定還是網絡微電影,皆有涉獵。就算遇上空檔,他便特意去跟老裁縫學製中式服裝,醉心研究服裝設計。
Zephyr形容自己在戲行裡主力是去協助服裝指導運用服裝來建構角色,突出人物個性,一方面好讓演員投入角色,另一方面又要讓觀眾隔著大銀幕都可意會人物輪廓,需要非常講究。例如服裝指導要為角色塑造毫無全在感又潦倒的形象時,每個細節都考慮周詳:「我工作時聽師傅說,他當時便採用了一種特別的鞋底,刻意令鞋底撞擊地面時不能發出任何聲響,令那個演員走路時也不會產生一絲存在感。」
經過五年多來的戲行生活,Zephyr說自己是慢慢才明白戲服設計與時裝設計的分別。他說:「一開始做助服時,只會想服裝配搭的效果是否漂亮。事後發現你個人喜歡的設計又不代表適合那個角色⋯⋯做落就會明白戲服設計就是為劇本和演員提供最適合的戲服,而不是去呈現自己的戲服。這是我在這幾年跟師父(服裝指導)學到的就是要去把『我』放低。」
當四季不再分明 男女之分變得模糊時 服裝的細節仍會一樣嗎?

直到今年初,Zephyr才決定實行一路以來的想法,推出「間」系列。「間」系列沒有季節之分,也沒有性別之分,於季尾推出,既不是春夏,也不是秋冬,剛好照顧到我們活在全球氣候暖化的未來。既然秋冬不再寒冷,短袖衫褲和薄外套成了現代人的「衣櫥常備佳品」,外套每年愈買愈少,四季不再分明,衣服又何必再分春夏秋冬?
整個系列是黑白色為主調,採用了棉、麻和銅氨絲等輕薄透氣的布料製成,加上他刻意選用了東方衣服細節,借垂布、布帶、褲頭繩和百摺等等含蓄地突出身體自然動態,讓形象看起來更加素雅而別緻。當我打開一件外套時,發現縫頭被包上了邊,領口也不見一行縫線,袖口更用了西裝袖,被夾層加固的同時還添上了袖口鈕,方便捲袖造形,又可扣緊袖口,把西式裁縫技術融入到具有東方美學特色的衣服之中。懂得這樣處理細節的品牌並不常見。
除此之外,他反思衣服上每個細節的實際功能,甚至跳出了傳統男女的形象框架。他拿起一件白色外套說明:「這件外套上的鈕子可以拆下,從左襟換到右襟(或者相反),便可以按照顧客的習慣造成左襟搭右襟(或右襟搭左襟)的效果。」根據一般習慣,凡是男裝均採用左襟搭右襟;女裝則用右襟搭左襟,原因眾說紛紜,不同文化對其意義各有演譯。但他並不拘泥於傳統觀點,直接從顧客角度考量:「也許有人會喜歡左搭右比較舒服,又有人認為右搭左比較稱心,那麼這件衣服便容許顧客自行調整,用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穿著這件衣服。」
自從Yves Saint Laurent設計了一套Le Smoking Suit,開創了男裝女穿先河,一直到近十年開始,不少設計師嘗試把女裝元素融合到男裝設計等改性(Gender-bending)系列,挑戰社會既有的性別觀念。同時也有少數設計師成功創造出中性(Gender-neutral)的系列,法國設計師Ludiovic De Saint Serinin在今年中推出的系列就是一例,叫人看不穿到底是男裝還是女裝,男女可穿,各有魅力。相比之下,Zephyr的「間」系列雖然自然含蓄得多,但也叫人看不出款式是男是女,款式清新。

捨棄對時裝的舊有理解 重新感受個人與衣服的關係
現在沒有時裝週,也不是國際展覧會展期,大家都在等著收爐之際,他卻在上環西街設置展覧,單對單跟每一位參觀者交流,細心講解服裝上的每個細節。這叫人聯想起時裝歷史書之中,當時裝表演還未出現的時候,設計師還會與顧客和記者們在展覧廳近距離交流的情節。撇除了燈光聲效和腎上腺素的影響,親身觀看衣服,觸摸每一吋布料,當場試身,反而更能體驗設計師的用心。由選材、剪裁、設計細節、穿搭方法和系列概念等等皆有其原因。
Zephyr在設計的時候問說:假如把人的眼、耳、口、鼻和觸覺一一封閉起來,截斷了自身與外界的任何連結,「我」又會是一個什麼概念?於是他在展覧第一天便用麻繩把自己由頭到腳綑綁起來,看看感官又是否真的是我與非我之間的唯一距離。縱使這個展覧沒有交待有關答案,但他卻讓人明白:理解衣服的方式不一樣,衣服對我們的意義也因此有所分別。
綜觀整個系列,基本上每一件衣服都可以通過不同繫結方式來呈現出多變的款式。他拿起一件掛在竹架上的外套示範說:「你可以把這條領帶子當腰帶,後腰繞到前方打結;你又可以把它們往後繞過衣䄂綁在頸後。」另外,那一條百摺裙子也可以換成半褲半裙的設計,外觀也依然順眼,毫不怪異。以上種種,可見他隱隱約約在用別出心栽的方式,試圖輕輕扭轉參觀者理解衣服的方式。由消費衣服換成學習了解衣服的特點,再示範造型方法,他更像是在改變顧客跟時裝之間的關係。
由「我」到放下「我」,再探索「我」與「非我」之間的距離,他似乎總是在用衣服探索關於「我」的哲學問題。當他被問說:「那麼到現在為止,這些經歷有給您什麼答案嗎?」他說:「我其實還未完全放得下『我』。但是假如只有我,只做我喜歡的事,思想和思考的空間反而會受到局限。情況就如我以前只喜歡黑白灰色,但現在的我就可以為新角色設計色彩鮮艷的戲服。這些就是我以前不會做到的事。」




關於展出
ZEP 2019-2020
間 In Between:
An Exploration of Space . Time . Self Exhibition
活動時間:2019年12月14日至2020年1月11日
開放時間:1100-1800
地址:上環西街40號地下C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