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坐在床上看書的照片
Living

斷捨離後又打回原形 無法維持井然質感真的跟拖延傾向有關嗎?

雖然斷捨離的風潮快要過去,不少人開始明白單靠一、兩次斷捨離和大掃除的話就根本無助持續提升生活質素。情況正如我們在年廿八大掃除後不久又打回原形,雜物再次塞滿每個角落。而且勉強自己去過不合乎個人生活需要的簡約生活也不實際。那麼到底為什麼許多人在掃除家居雜物後又打回原形呢?

雜物影響風水品質容易引起精神緊張 

堆有書籍和電器的書房
《今日心理學》雜誌近日刊登了一篇名為《如何營造動人家居》的文章,內容指出了無一物的北歐簡潔式家居並不是最易令人動容的生活空間。(圖片來源:Nick Hillier _ Unsplash)

在風水學上,居室除了是我們平常工作、起居作息的空間,更是影響整體運程的地方。每逢跟風水老師外出考察,她看見客戶家裡囤積雜物時便二話不說要求他們馬上清空雜物,借此疏通「氣」的流動。

根據實地考察經驗,我們發現居家環境多半能反映屋主運程好壞。先不論風水排盤配置,運程比較好的屋主多半居住在光猛、乾淨、整齊和空氣清新的環境裡;而生活不順的屋主的家裡通常會堆積了不少雜物、擺設凌亂、空氣污濁或光線昏暗。實情影響一屋運程的因素繁多,雜物阻塞空間能量流動,影響風水品質的觀察也僅屬粗略統計,兩者不存在絕對的因果關係。但對於居住在狹小生活空間的星斗市民來說,有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雅室生活已算不錯。因此,把居室持續保持乾淨,將生活用品擺放整齊,定時清理垃圾等等,都是改善家居風水品質的首要任務

另一方面有不少心理學研究結果證實居住環境和住戶的大腦活動與心情之間會互相影響;例如:充滿雜物的地方會讓注重環境衛生的人變得緊張,引起情緒焦慮;相反諾大整潔的生活空間卻有助人放鬆心情,有改善集中力和提升精神的效果。

收藏物件能讓人安全感倍增 但當物件堆滿沙發、飯桌和睡床時⋯⋯

男生在書桌上工作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想多待在家裡,或者在家裡無法集中精神工作、閱讀或休養生息時,就要好好重新整理家居。(圖片來源:Daria Shevtsova_Pexels)

屋主為了與空間建立情感連結,便會藉著擺放各種東西來彰顯個性,營造家的感覺。除了具有實際功用的生活用品之外,紀念品、舊照片、信件、玩具、昔日好友送贈的禮物、不合身的衣服、未能詳細閱讀的書籍和久久不用的工具等等,都是一種載有情感和回憶的「生活印記」,能讓人回味昔日人事,也象徵一種未能實現的期待。以上種種價值構成了我們與物件之間的情感連結。

只要我們曾經遠行工作或移居別國生活一段時間,便會意識到我們需要滿足當下生活的物質並沒有想像中這麼多,但為了儘快適應陌生環境,緩解思鄉情意,有些人還是會攜帶一些相片和被鋪枕頭擺放在新居裡,從而減少焦慮和不安。縱使有些物件沒有實際功用,但收集適量的陳設與紀念品的確有助於營造温暖的感覺。若然這些物件堆積如山,雜亂無章,妨礙日常清潔、打掃、煮食,甚至佔用正常活動空間來存放雜物,導致我們連最基本的居家活動都進行不了的話,那麼不管它們多有意義,都會淪為雜物,既失去了原有功能,又難免引起連串負面影響。

美國芝加哥私立天主教大學德保羅大學(DePaul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約瑟.費拉里(Dr.Joseph Ferrari)博士,他關於拖延行為和自我障礙的論文最常被受引用。在二零一六年初,他發表一篇名為《家居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Home)的研究,發現囤積過量雜物只有百害而無一利。研究團隊請來「越級挑戰無條無理協會」(Institute for Challenging Disorganization)合作,向一三九四名美加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收集統計數據,先去證明有關假設是否成立,然後再探究雜物會否降低生活品質。結果發現雜物無法讓人感受到居家應有的安全感和舒適感,而且還會誘導負面情緒的產生。由此引申下去,雜物總共有五大弊處:

一、讓人無法在指定空間進行居家活動、社交或工作
二、讓人產生無力感、沮喪感和罪咎感
三、讓人無法在家裡感到安心和放鬆
四、讓人無法靜心養神
五、破壞温暖的居家感(或者覺得別的地方比自己家更舒服)

可是另一組研究人員卻有個不一樣的發現。根據紐約時報一篇名為《讓人不勝負荷的雜物》(The Unbearable Heaviness of Clutter)的文章,南加州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達碧.薩克斯比(Dr. Darby Saxbe)提出一句有趣的話:「整潔人眼裡出雜物。」(”Clutter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s.”),指出人人對雜物的接受程度都不一樣,不是每人看見擺放得雜亂無章的物品都會感到緊張和焦慮。話雖如此,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受到雜物困擾呢?綜合以上研究的內容,假如住戶在家裡無法集中精神和休息養神,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出某種物件,雜物堆滿不該擺放雜物的地方,又或者因為雜物阻礙自己而打消各種居家活動的念頭(例如請朋友回家食飯、煮食或工作)的話,就意味著雜物正在拖垮現有生活品質。

歸根究底,到底有什麼原因導致雜物的出現?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購物但家裡卻井然有序,有人不怎麼購物但居室就凌亂非常,不管怎麼大掃除或斷捨離,不消一、兩個月又會回復原狀?

「等一下才一次過做吧。」 拖延傾向一定是令人囤積雜物的主因嗎?

睡著的貓
單單靠時刻打掃也未必能消除雜物。那不如好好規劃儲物和生活空間,在兩者之間拿個合適自己的平衡吧。(圖片來源:Ivy Son_Pexels)

每每要打掃家居,清洗剛用過的碗碗碟碟時,總會有個念頭閃過:「休息一下再做吧。等一下又有東西要洗,一次過做不是更好嗎?」可是試過獨立生活,事無大小都要自己打理,自然會明白家務愈拖愈費力的現實。情況又正如火爐旁邊的油污,在剛煮完飯油漬還沒凝固時最好清洗,用肥皂水輕輕一抹就能擦掉。若然置諸不理,讓油污不斷累積下去變成頑固油漬,用特強清潔劑也未必能在一時三刻把它有效清除。導致囤積雜物的成因又跟廚房裡的頑固油污一樣嗎?

約瑟.費拉里過往的研究推斷囤積雜物的習慣反映屋主有拖延傾向。這個觀察其實眾人皆知,雜物不都是延遲收拾打掃產生的嗎?實情引致拖延行為的原因非常多,而約瑟.費拉里的研究也無法解釋為什為住戶會延遲打掃,實驗結果也無法完全套用到東亞洲人的家居之上。因為囤積雜物的原因跟生活模式、住屋空間、儲物空間規劃、和打掃的頻密程度等等都有直接關係。舉個例子來說,儘管只保留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在家,但居住空間太小,儲物空間欠缺規劃,又不勤打掃的話,每每打掃除後東西又再胡亂擺放,雜物定必時時叢生。

所以為了居家風水品質,也為了自己能夠在家休養生息和專心工作的話,就先要讓生活空間(如工作桌、飯桌、沙發、通道和地面)了無雜物,再好好規劃儲物和生活空間,取得平衡,營造一個略為舒適的社交和工作環境,再針對以上因素定期打理家居,就有望改善心情,提升生活品質了。

註一:這裡說的雜物是泛指擺放得雜亂無章又混雜了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

註二:約瑟.費拉里(Dr.Joseph Ferrari)博士的研究主要以分析居住在北美洲的高加索人為主,他們對家居的觀念、生活模式、文化、住屋環境與消費習慣與東亞洲截然不同,結果雖然無法一概而論地指出囤積雜物對各地居民的負面影響,但可以帶來一定洞見。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